资讯中心

创新发展丨农投集团创新发展典型案例③

时间:2023-10-14 10:18:30


  10月8日,农投集团召开创新发展大会,会上发布了农投集团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举行了数字农粮联合创新实验室揭牌仪式。

  本次大会是农投集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和全省创新发展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大会营造全员创新发展的浓厚氛围,形成领导抓创新、员工想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良好局面,构建干部敢为、基层敢闯、群众敢首创的新常态,不断塑造创新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即日起,将在公众号持续刊播农投集团在战略、科技、改革、管理、党建、文化等方面创新发展典型案例,敬请关注。







龙科种业创新种业芯片


科技创新种业芯片

全力打造农业强国“排头兵”

——黑龙江省龙科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创新建设成果案例报告


  一、案例背景

  黑龙江省龙科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2005年,2011年经省政府及财政厅批准增资扩股,由黑龙江省省农科院所属分院(所)10家单位共同组建。2015年公司深化体制改革,2016年4月由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交易获取49.05%股份,2019年10月18日50.95%的国有股份划转黑龙江省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初步成为股权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企业。2023年厦门国贸农产品有限公司、黑龙江科融农科投资合伙企业入驻龙科种业,通过股权变更,以上4家单位分别占有43.2%、41.6%、9.12%、6.08%的股权。

  公司成立初期,缺少专业的研发团队,科技创新主要依靠下属分公司,在资金、人才、设备等方面均难以支撑企业自主创新,形成了以对外合作为主的成果转化推广,企业难以获得高额的利润回报,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成立研发中心以来,科研工作一切从零积累,研发基础薄弱,种质资源创新平台建设不足,缺少必备的科研设施,高新技术应用匮乏,没有形成体系完备的、多层次结合的高效育种技术体系,企业创新发展进程较为缓慢。

  二、主要做法

  (一)打造专业化的科研人才队伍

  划转至农投集团以来,龙科种业不断完善研发中心建设,通过引进高等农业院校专业化、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发展壮大科研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制定有效的关键岗位和后备人才甄选计划、引进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岗位试用、在职培训等合理挖掘、开发、培养后备人才队伍,经过定岗定责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为企业研发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的智力及人才支持。

  (二)加强自主品牌研发,夯实农业“芯片”根基

  研发中心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自主开展适合东北地区早熟玉米、大豆、水稻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育种技术研究开发等工作。加强选育早熟、耐密、抗逆、适宜机械化玉米新品种;超高产、早熟、优质、抗病、广适大豆新品种;耐冷、优质、抗病、高产水稻新品种。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引入国内外优良种质资源,不断加强种业原始创新,建成了适宜早熟、多抗、类型丰富的种质资源库,创制了一批早熟应用核心种质,拥有各类作物种质资源6300余份,着力打造具有品牌价值的龙科“芯片”,建设种业创新发展高地。

  (三)研发方向精准定位和优异种质创制

  针对东北高寒地区早熟玉米、大豆、水稻作物种质资源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明确早熟育种方向,通过生物育种、人为模拟、逆境胁迫等手段,结合农艺性状和分子水平数据开展优异种质资源高效精准鉴定和优异等位基因挖掘,进行重要优异资源系统性评价,发掘一批能够应用于我省早熟玉米、大豆、水稻作物育种应用的重要优异种质,支持突破性品种选育。

  (四)搭建全生态区联合测试网络平台

  加入农投集团大科技版块以来,陆续建成了规模化精准网点测试平台,在我国东北黑龙江省东部低湿区、西部干旱区、北部早熟区、南部晚熟区,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等地建立联合测试网点160余家,用于研发新产品的生育期、抗病性、丰产性、抗逆性、广适性、适宜机收等指标精准鉴定和测试,为品种开发提供以市场为导向的准确数据支撑。

  (五)推进农作物种子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离不开龙头企业带动,作为黑龙江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龙科种业始终牢记使命,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积极推进哈尔滨、绥化两地高标准研发分子实验室和检测室建设,引进现代化全自动毛细血管电泳分析系统,近红外谷物分析仪、荧光定量PCR仪、核酸提取仪器等先进仪器设备200余台套,用于分子育种研究和种子检测。同时配备小区播种机、智能化测产系统等科研机械。在哈尔滨建设210平方米的低温种质资源库,可实现种质资源的中长期保存。2022年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打帮村建设自有南繁试验基地33亩,可稳定进行三大作物一年两季的科研育种,加快种子研发进程。

  (六)加强对外科企合作,创新融合发展模式,建立科学家集聚平台

  龙科种业划转省农投集团以后,不断优化内部组织机构,大胆创新运营模式,制定“主攻大豆、稳推水稻、发展玉米”经营战略。在加强自身研发实力建设的同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积极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建立玉米新品种研发合作,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建立鲜食玉米新品种研发合作、与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建立生物育种研发合作,推动转基因等生物育种技术储备与应用,与东北农业大学合作共建“大豆生物育种高效栽培产业技术研究院”,结合黑龙江省各生态区整合国内科研院校的人才资源,建立科企融合发展新模式,建立多学科、多作物精英科学家集聚平台。

  三、案例效果

  (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梯度更加合理

  通过专业化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研发中心团队规模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目前的15人,从单一的玉米育种发展到涵盖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的种质资源创制与新品种选育。研发团队现有科研人员15人,其中副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3人,硕士研究生9人,从事玉米遗传育种3人,大豆遗传育种4人,水稻遗传育种2人,新品种测试3人,种质资源管理2人,品种示范展示1人。团队整体人才结构合理,规模适当,专业基础扎实,作风素质优良。

  (二)实现自主研发新突破

  2019年,研发中心自主选育的第一个东华北中早熟玉米新品种龙科玉301通过国家审定,是龙科种业研发中心成立以来首次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的重大突破。2020年研发中心自主选育的北方极早熟春玉米龙科玉702,因其生育期早、粮质优、抗低温、抗药害、不秃尖等优良特性,在黑龙江省极早熟玉米产区初次崭露头角,突出的市场表现得到了众多经销商和农户的追捧和青睐,经过了几年的市场检验,龙科玉702同时具有增产潜力大的显著特点,大灾之年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丰产性,也是目前龙科种业主营的早熟玉米品种之一。截止2023年,研发中心陆续审定龙科玉311、龙科玉312、龙科玉303、龙科玉221、龙科玉332、龙科玉732等11个玉米新品种,龙科稻121水稻新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书3个。

  (三)完成种质资源评价和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构建

  对优异种质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运用多资源有性杂交,将优异的遗传位点充分整合到一个优异的遗传背景下,运用DH技术、GS技术,构建早熟、耐密、抗逆、宜机收新种质创新及育种技术体系。对当前研究掌握的特异优异种质进行亲本组合选配并设计后代选择策略,提高育种选择效率,快速创制和筛选出符合应用需求的新种质。采取早代测配、高密度筛选、强胁迫抗逆育种和循环育种技术,配合应用单倍体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创制聚合耐密、抗倒、抗病、抗逆及脱水快的高配合力新种质。

  (四)实现研发终端产品市场布局和品种定位

  研发的终端是品牌市场,利用龙科种业牵头承担的国家级、省级玉米、大豆、水稻联合体及黑龙江省公益试验业务,熟化、优化龙科种业品种审定业务,利用全生态区精准测试网络平台开设新品种测试展示及生态适应性评价,掌握各生态区品种产量、水分、抗性等准确数据,在品种示范展示时期掌握苗头品种的最佳推广区域和产品定位方向,以此加速新品种推广和市场布局。

  (五)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加快先进分子育种仪器和试验设备的引进和应用,瞄准市场化需求,重点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挖掘作物产量、品质及抗性等相关性状的形成、产量品质协同改良的调控位点,明确调控作物重要性状的相关基因,利用高通量基因型鉴定技术对后代群体进行基因型高通量鉴定,建立训练群体对选择方法及选择效率不断进行检验与提高,利用以上分子生物辅助育种技术,快速选育一批高产再高产的突破性品种,缩短与农业先进生产国的差距。

  (六)科企协同共享,开拓新局

  通过对外研发合作,共建科企融合发展新模式,双方深度开展试验基地、种质资源、鉴定组合筛选评价、新品种示范和测试、分子辅助技术育种、育种平台共享、科研项目联合申报、人才培养、品种审定、新品种市场开发等多方向、多渠道、多模式的合作。协同汇聚各方科技力量,加强优良种源全面联合攻关,开拓种业振兴新局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新征程。










编辑:张玉彬

编审:侯庆雄 樊成博